- 从“灰头土脸”到“一蓝到底”——太原蓝天答卷背后的绿色突围
- 2025年08月01日来源:太原新闻网
提要:作为典型的工业重镇,太原曾长期被雾霾困扰:产业结构偏重、污染物排放量大、地形封闭不利扩散,治污之路可谓“负重攀峰”。然而,面对气象条件不利、区域传输频繁、减排压力剧增等多重挑战,太原没有退缩,而是以“一天一天争、一微克一微克抠”的韧劲,打出一套精准、科学、依法治污的“组合拳”,硬是在重重困难中拼出了一片澄澈天空。
2025年盛夏,太原的天空澄澈如洗,朵朵白云在湛蓝的画布上悠然游走。市民们纷纷举起手机,将这抹来之不易的“太原蓝”定格在朋友圈里,成为点赞不断的“流量担当”。“以前不敢想,现在抬头就是蓝。”市民秦海洋笑着说,“这蓝天,是实打实干出来的。”
这份蓝天的背后,是一份沉甸甸的“生态答卷”。7月28日,生态环境部发布2025年上半年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,太原在“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前20”和“PM2.5浓度改善前20”双榜单中双双上榜,成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亮眼样本。
作为典型的工业重镇,太原曾长期被雾霾困扰:产业结构偏重、污染物排放量大、地形封闭不利扩散,治污之路可谓“负重攀峰”。然而,面对气象条件不利、区域传输频繁、减排压力剧增等多重挑战,太原没有退缩,而是以“一天一天争、一微克一微克抠”的韧劲,打出一套精准、科学、依法治污的“组合拳”,硬是在重重困难中拼出了一片澄澈天空。
绿色转型:从“焦炭滚滚”到“铁轨飞驰”
在清徐县,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的面貌。美锦、梗阳、亚鑫三家焦化企业告别了“煤灰漫天、货车轰鸣”的旧模式,随着“公转铁”项目投运,焦炭通过封闭皮带直送铁路装车仓,实现全流程清洁运输。
“不仅减少了公路尾气和扬尘,整套系统还配备了大型除尘设备,煤粉污染削减超八成。”市生态环境局清徐分局负责人介绍。与此同时,三家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,四家粉磨站实现颗粒物深度治理,美锦钢铁纳入差异化管控名单,清徐正探索“高碳产业低碳发展”的新路径。
不仅如此,清徐县在32个工地建成视频监控与自动冲洗平台,实现扬尘远程监管;累计处理散煤燃烧、秸秆焚烧等污染源432起;推动企业置换氢能车174台,新能源车辆推广成效显著。因空气质量改善突出,清徐县5月获省级奖励129.17万元——这是对绿色转型最直接的肯定。
臭氧攻坚:抓住“隐形杀手”的七寸
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臭氧成为太原首要污染物,贡献率达25.3%。而臭氧并非直接排放,而是由VOCs(挥发性有机物)与氮氧化物在高温强光下反应生成。治臭氧,关键在于控前体。
“晚上加油,便宜又环保!”7月29日晚,中石化漪汾街加油站排起长队。自5月起,全市近200家加油站推出夜间加油优惠,引导市民避开高温时段,减少油气挥发,从源头抑制臭氧生成。
与此同时,一场针对油气泄漏的“大体检”在全市243座加油站和7座储油库展开。对监测中发现的超标站点,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开展“一对一”帮扶约谈,既严格监管,又助企整改。
工业领域同步发力:208家企业完成低VOCs原料替代,312家更换活性炭,9家完成泄漏检测与修复(LDAR);餐饮单位清洗超4300家,烧烤点位全面清洁;138辆油罐车完成油气回收装置检测;检查各类货车、渣土车3.8万辆次,处罚尾气超标车辆8.4万元。
精准施策成效显现:上半年,太原臭氧浓度降至180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7.2%,实现了“边发展、边降污”的良性循环。
科技赋能:让污染无处遁形
治污,既靠人力,更靠“慧眼”。如今,太原的工地正悄然装上“电子哨兵”——β射线颗粒物监测仪。这种设备能穿透空气,精准测量PM2.5、PM10浓度,数据实时联网,一旦超标立即报警。
“它像CT扫描一样,能快速锁定污染源。”技术人员介绍。执法人员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查看工地扬尘情况,抓拍取证,实现“即时发现、快速处置”。
不仅如此,高空瞭望、用电监控、无人机巡查、渣土车GPS定位、非道路机械在线监管等技术手段深度融合,构建起“天地空”一体化监控网络。2025年以来,系统累计发现并交办大气问题1.4万余件,办结率达96.4%,形成“发现问题—派单整改—销号闭环”的高效机制。
蓝天常在,幸福常在
上半年,太原市区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14.7%,PM2.5浓度下降21.7%——这串数字,是无数个日夜奋战的成果,是千百项举措落地的回响。
如今,蓝天白云已成太原的常态“背景板”。汾河之上,桥梁如虹;城市之中,车流如织。生态之美与发展活力在此交融,绘就一幅“锦绣太原城”的现代画卷。
守护“太原蓝”,不止于一时一域。这座城市正以坚定步伐,迈向“长久蓝”的未来——因为人们深知:那一片清澈的蓝,不仅是天空的颜色,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,是百姓幸福生活的成色。